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应急管理 > 应急常识
标题:禽流感
索引号: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锡林浩特市政府办公室 信息分类:应急常识 \
概述:禽流感
成文日期:2013-10-22 00:00:00 公开日期:2013-10-22 00:00:00 废止日期: 有 效 性:有效
【打印】 【字体:

禽流感

来源: 锡林浩特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3-10-22 00:00 浏览次数:

基本介绍
  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其后,该病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东亚多国,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严重爆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现时远至东欧多个国家亦有案例。2012年3月,台湾首度发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引发重视。2012年9月18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通报,湛江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因介绍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约是60%,家禽感染的死亡率几乎是100%。

潜伏时间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羽绒制品通常会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传播病毒的几率应当很小。
  人患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人患禽流感死亡率达60%。

病发症状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治疗方法
   (一)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
  (三)抗流感病毒治疗 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试验研究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成人剂量每日150mg,儿童剂量每日3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 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金刚烷胺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痫病史者忌用。
  (四)中医药治疗 参照时行感冒(流感)及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

预防措施
   (一)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动物防疫部门立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养殖和处理的所有相关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二)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当这些人员中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
  (四)要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感染和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呼吸道健康,增强呼吸道抵抗力。
  (七)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药辨证施防。
  (八)别去疫区旅游。
  (九)重视高温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