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锡林浩特市是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它是北疆草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和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草原特色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享誉中外,更因传承草原文明古韵而独具魅力,它就是令人神往的“草原明珠”锡林浩特。2014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锡林浩特市,首次明确提出“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城市概况】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正北方,是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总面积14778平方公里,辖3个苏木、1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5个国有农牧场。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45万人,比2023年末减少0.33万人,降幅0.92%。锡林浩特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区文明城市、全区创业型城市、全区首届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人文历史悠久】锡林浩特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辽金元明清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中心。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建立阿巴哈纳尔左翼旗,1743年建立贝子庙,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锡林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曾是北方民族色彩斑斓的历史舞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朴醇厚的民俗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

  【地理条件独特】位于北纬43°02′-44°52′,东经115°18′-117°06′,处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缓的波状平原,平均海拔高度988.5米,地质结构稳定,极少发生地质灾害。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309毫米,无霜期144天,年平均温度0-3℃,天气较为凉爽。动植物资源多样,草原类型齐全,地跨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低地草甸草原,具备得天独厚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条件。  

  【发展势头强劲】锡林浩特市是西部百强县之一,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工业增加值增长3.8%,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约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总量居全盟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总量继续稳居全盟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66元、增长4%,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92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

  【区位优势凸显】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距北京、呼和浩特、沈阳直线距离分别为460公里、470公里、620公里,能有效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与二连浩特和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距离分别为340公里、338公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具备加强与蒙古国经贸、文化合作的良好基础,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交通便捷】锡林浩特市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公路总里程1945公里,省道514连接锡林浩特机场,国道207、303贯穿市境,海张高速G1013、丹锡高速G16、县道512为主要对外通道,形成北通对蒙口岸,东连东北三省、西接呼包鄂地区、南达京津唐的高等级公路运输网络。

  铁路总里程376千米,已建成锡桑、锡多、锡乌、锡二、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东二号矿、国家能源集团神华北电胜利能源露天矿、国家能源集团蒙东能源西二露天矿专用线等7条铁路,️️太子城至锡林浩特市铁路(内蒙段)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底通车,建成后4.5小时可直达北京。锡林郭勒盟进京货运新通道虎丰一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新路径可与京津冀、山东大部地区办理货物直通运输。铁路客运直达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呼和浩特、包头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乌兰浩特,与全国大铁路网相连,交通出行便捷。

  目前,锡林浩特机场共有5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分别是天津航、华夏航、国航、成都航、天骄航。开通航线16条,其中支支通航线11条。开通通航点19个,区外通航点8个:北京首都、北京大兴、天津、上海、哈尔滨、重庆、郑州、济南。区内通航点11个: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呼伦贝尔、赤峰、通辽、满洲里、二连浩特、乌海,切实满足广大旅客的多元化出行需求。与北京、呼和浩特的航空距离均在1小时左右。后期将持续稳定、优化区内互联互通航线网络,积极计划开展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旅游航线。

  【自然资源富集】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草原类型完整,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2095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持完整,野生种子植物1248种,常见植物671种。锡林郭勒羊肉以其鲜嫩的肉质扬名海内外,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建成高标准农田7.69万亩。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完成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减羊增牛”战略有序实施,自黄牛改良专项推进以来,累计引进良种肉牛6000头。现有肉牛核心群14群,种牛场2处。2024年出栏牲畜118万头只、增长7.1%,舍饲羊35万只、增长9.4%。新增盟级龙头企业7家、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3家。育肥牛1.2万头,肉牛存栏15.25万头、增长22%。大力培育“蒙萌马”品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马业)产业园,新增马产品加工企业1家,马匹存栏3.1万匹、增长15%。创建奶制品园区1处,新增奶制品生产企业2家、锡林郭勒奶酪授权企业13家,奶产量增长9.5%,全市首条马乳清食品生产线投入使用。提档升级肉羊扩繁场5处,新增肉牛核心群2群、育种群2群、种牛场1处,良改比率90%。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8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完成,白音锡勒数字种植业基地等3个项目建成投用,粮食作物产量、种植面积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矿产资源富集】

  能源矿产资源:锡林浩特市煤炭资源分布在胜利煤田、巴彦宝力格煤田、乌优特井田勘查区(五间房煤田)、朝克井田勘查区(五间房煤田)等,查明总储量为299亿吨,截至2020年底,煤炭总储量253.92亿吨。石油探明储量2亿吨。

  金属矿产资源:锗矿是我市的特色优势矿产,截至2020年底,金属锗的资源储量为2287吨,位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亦占有重要地位。铬铁矿石储量81.9万吨。锡 0.82 万吨、铜13.57万吨、锌0.22万吨、铅0.11万吨、钨0.19万吨、金2337千克、银0.03万吨。

  非金属矿产资源:萤石储量91.78万吨。  

  【清洁能源丰富】风能、太阳能均属国家一类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有效风能利用小时数达到2800小时左右;太阳能总蕴藏量达2.5亿千瓦,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达到15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具备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能够打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工业加速转型】工业经济总量预计突破343.96亿元、增长1.9%,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3%、利润总额下降49.6%。国能胜华新能源(锡林郭勒)有限责任公司、锡林浩特市泰富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阿尔善牛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开源矿业有限公司实现提限纳统。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34万千瓦,预计2025年达400万千瓦。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总量进一步提升,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0.3%。远景风储一体化高端总装基地、联动天翼储能电池组装、泰富共享储能站、天顺塔筒等“补链”项目有序推进。中材叶片完成升级改造,获批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明阳电气、海装风电获自治区绿色工厂认证。斩获全盟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半数以上订单,加工量超1041台套,基本实现风电装备产业主要大部件本地化生产。泰富、京能总部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国网内蒙古超特高压公司整体迁锡,全盟新能源运维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巩固传统能源产业,大唐东二矿复工复产取得实质性进展,5家能源企业完成年度节能技改。煤炭产量达5870万吨,规上工业电力产业增加值增长8.2%、石油产业增加值下降7.4%。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兴建、家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废弃采坑生态治理项目基本完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力促进开发区扩容提质,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破题起步,区域评估进入收尾,蒸汽管网投入使用,雨污配套、输电线路迁改、绿化亮化美化、园区道路升级等工程稳步推进。成功盘活2家沉寂10年以上“僵尸企业”和1家停产企业,预计园区规上企业产值、税收分别突破200亿元、10亿元,增长率均超30%,亩均产值达140万元、是全区平均水平2倍。

  【蒸汽资源充足】锡林浩特市具备生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必备的蒸汽资源,已建成火电装机526万千瓦,冬季可用于工业供气量大约为500吨/小时,供气压力为1.6兆帕,供气温度为300摄氏度,且夏季可用气量多于冬季,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动力蒸汽。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蒸汽管线项目建设主网施工完毕,采用北方和锡林两个热电厂汽源点互联互通的方式,能为用汽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蒸汽。 

  【旅游特色鲜明】锡林浩特市是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人文特色最为鲜明的草原旅游胜地,它是一代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故乡,民族音乐“潮尔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境内有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贝子庙;有联合国确定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单位、被誉为欧亚大陆样板草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内蒙古锡林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白银库伦遗鸥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国家地质公园。2024年消费市场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加力支持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2220万元,有效拉动住房、汽车、服务业消费。引入首店24家、增长166%。商贸流通企业提限纳统9家、增长50%。开展线下促销活动248场,实现销售额19.3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2亿元、增长16.6%。举办承办蒙古马超级联赛等大型活动28场、“锡林河之夏”183场次,乌兰牧骑惠民演出148场次,全年接待游客437.68万人次、旅游收入30.13亿元,分别增长22.5%、44.7%。

  锡林浩特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于2017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锡林浩特马都核心区项目于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每年于马文化演艺厅震撼上演,锡林浩特市马都不夜城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极整合现有优化存量旅游资源,合理布局文旅产业建设,实施编制了《锡林浩特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初稿,正在依据我市发展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推动实施锡林郭勒旅游那达慕风情园项目、锡林浩特市机车运动度假公园、白银库伦草原火山旅游景区项目等重点文旅项目。2025年,以承办自治区草原那达慕、蒙古马超级联赛和冰上龙舟赛为契机,以“歌游内蒙古•畅享锡林浩特”为主题,深度打造“冰雪文化、消夏文化、马文化、那达慕文化和全民健身”五大主题活动,策划贯穿全年文旅赛事活动1000场(次)。重点培育打造那达慕风情园、奶酪产业园、白音锡勒玩马俱乐部、蒙古丽宫等景区景点,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和“旅拍打卡”全链条服务。继续培育打造马都不夜城、元和建国饭店、奶酪文化产业园、蒙古丽宫等4家夜市,规范后备箱集市管理,发放旅游消费券,激活夜间旅游消费。

(更多详情)

  清 代

  新石器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00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涛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尔根亦来归。康熙六年(1667年),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

  民国时期

  民国22年(1933年),锡林郭勒盟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贝子庙地区被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国27年(1938年),驻贝子庙日本军队组织伪锡林郭勒盟政府、伪旗政府。民国35年(1946年),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锡盟分会和政府组织工作队在阿巴哈纳尔左旗改造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阿巴哈纳尔左旗支会隶属锡林郭勒盟分会。民国36年(1947年),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委。民国37年(1948年),阿巴哈纳尔左旗归中部中心旗工委。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2年5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原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爵管辖,故得名“贝子庙”。1953年9月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相当于苏木级),统称西部联合旗锡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锡林浩特受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苏木级建置不变。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为“嘎”字。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县级)。

(更多详情)

  锡林浩特市位于北纬43°02′-44°52′,东经115°18′-117°06′,处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缓的波状平原,平均海拔高度988.5米,地质结构稳定,极少发生地质灾害。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309毫米,无霜期144天,年平均温度0-3℃,天气较为凉爽。全市有可利用草场面积2095万亩,动植物资源多样,草原类型齐全,地跨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低地草甸草原,具备得天独厚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条件。

(更多详情)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正北方,是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总面积14778平方公里,辖3个苏木、1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5个国有农牧场。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45万人,比2023年末减少0.33万人,降幅0.92%。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33.75万人,比2023年末减少0.04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70万人,比2023年末减少0.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5.20%,比2023年提高0.76%;0-14岁人口为4.45万人,占全市人口12.57%;15-64岁人口为26.00万人,占全市人口73.3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0万人,占全市人口14.10%。与2023年相比,0-14岁人口减少0.19万人;15-64岁人口减少0.2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0.13万人;男性人口18.3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51.69%;女性人口17.1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31%。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02,比2023年减少0.57;出生人口0.1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94‰;死亡人口0.2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

  锡林浩特市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距北京、呼和浩特、沈阳直线距离分别为460公里、470公里、620公里,能有效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与二连浩特和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距离分别为340公里、338公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具备加强与蒙古国经贸、文化合作的良好基础,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更多详情)

  

  2024年来,我们全力以赴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再获新提升。坚持民生为本,人大票决通过的5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56%。重大风险有效化解,政府年度化债任务全部完成,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全部清偿。全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4件跨度10余年的信访事项顺利解决,多次烂尾的大悦城项目复工重启。农牧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动态清零,人社局获全区根治欠薪先进集体称号。有力化解“办证难”问题,6个新建小区实现交房即交证,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意愿办结率100%。集中开展高坠、燃气、经营性自建房等各类专项行动,完成宝山宝马煤矿智能化安全改造,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违规专项整治等一批生态问题有效解决,守好守牢了生态安全的底线红线。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工业增加值增长3.8%,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约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总量居全盟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总量继续稳居全盟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66元、增长4%,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92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

  就业创业持续稳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3182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6项就业指标稳居全盟前列,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以内、低于全区调控目标。成功打造全盟首家线上线下直播一体化零工市场,全盟首个就业服务小程序“就在马都”上线运行。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5.81亿元。投入4.78亿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7个,新增各学段学位5205个。全区首家普特融合幼儿园建成开园,学前教育入园率增长3.1%,本市户籍适龄幼儿实现公办园应入尽入。第六中学与呼市二中深度合作,连续三年获得“清华大学生源基地”称号,文理科一本上线率高于全区9个、14个百分点,职教中心3个专业成为国家“1+X”证书考核站点。

  健康服务有效供给,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市自治区级复审。以创建自治区健康城市为抓手,建设各类健康示范场所79个,顺利通过自治区级健康县区技术评估。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巴彦查干社区医院建成投用,14个中蒙医馆达到自治区建设标准。深化医疗集团建设,7所基层医疗机构与中心医院建立特色专科对口帮扶机制。

  社会保障更加可靠,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层医保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发放各类救助金3488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增长5%。强化基层队伍建设,聘用上岗社区工作者116名。加强协调保障,为640户居民、3家中小微企业发放“暖心煤”1.77万吨。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投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面完成;全盟首家民办特殊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投入使用,托育机构每千人口托位数高于自治区标准23%。巴彦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区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爱民社区创建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人友好社区。

  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南山体育公园建成开园,“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成功打造一批社区共享自习室,在首放园区建成全盟首家非公企业流动图书室。举办“锡林河之夏”等惠民演出210场次,惠及群众13万人次。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投入使用、被确定为自治区统一战线智库锡林浩特调研基地,81个部门单位获盟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示范称号。率先打造全盟首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能管理平台,“乌日特”、“三调四防两联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入选自治区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信访代办制全面推行,代办化解信访事项329项,信访人次批次分别下降14%、22%。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成功侦破3起10年以上命案积案,我市被评为平安内蒙古建设示范旗县市。深化双拥共建,烈士陵园提档升级项目基本完工,安置转业士官19名,首批“拥军联盟”成功组建,顺利通过全区“双拥模范城”中期验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成功打造重庆路餐饮食品安全放心消费示范街。14个集体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称号,融媒体中心获全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工商联获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荣誉。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各界意见,国防动员、档案史志、气象地震、机关事务、外事侨务等工作得到新加强,统计、老龄、慈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更多详情)

  锡林浩特市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蒙古族人文特色最为鲜明的草原旅游胜地,是蒙古族民俗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有内蒙古中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贝子庙;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单位、被国际植物界誉为欧亚大陆样板草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以及锡林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白银库伦淖尔国家级遗鸥保护区、灰腾锡勒天然植物园和正在申报的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火山地质公园;有极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传统“祭敖包”和盛大“那达慕”;有国际游牧文化节、马都大赛马等品牌活动,已成为我市独特靓丽的名片,获得“最具魅力节庆城市”荣誉称号。2016年成功承办四国女篮对抗赛、中国马术大赛等10余项重大赛事活动。锡林浩特市是一代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故乡,被文化部、文化厅分别评为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潮尔道”之乡,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马都”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区文明城市、全区园林城市、全区创业型城市等称号。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快锡林河30公里生态景观带、锡林风景线、生态水系等重点景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档次和水平。

(更多详情)

  

  【自然资源富集】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草原类型完整,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2095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持完整,野生种子植物1248种,常见植物671种。锡林郭勒羊肉以其鲜嫩的肉质扬名海内外,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建成高标准农田7.69万亩。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完成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减羊增牛”战略有序实施,自黄牛改良专项推进以来,累计引进良种肉牛6000头。现有肉牛核心群14群,种牛场2处。2024年出栏牲畜118万头只、增长7.1%,舍饲羊35万只、增长9.4%。新增盟级龙头企业7家、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3家。育肥牛1.2万头,肉牛存栏15.25万头、增长22%。大力培育“蒙萌马”品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马业)产业园,新增马产品加工企业1家,马匹存栏3.1万匹、增长15%。创建奶制品园区1处,新增奶制品生产企业2家、锡林郭勒奶酪授权企业13家,奶产量增长9.5%,全市首条马乳清食品生产线投入使用。提档升级肉羊扩繁场5处,新增肉牛核心群2群、育种群2群、种牛场1处,良改比率90%。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8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完成,白音锡勒数字种植业基地等3个项目建成投用,粮食作物产量、种植面积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矿产资源富集】

  能源矿产资源:锡林浩特市煤炭资源分布在胜利煤田、巴彦宝力格煤田、乌优特井田勘查区(五间房煤田)、朝克井田勘查区(五间房煤田)等,查明总储量为299亿吨,截至2020年底,煤炭总储量253.92亿吨。石油探明储量2亿吨。

  金属矿产资源:锗矿是我市的特色优势矿产,截至2020年底,金属锗的资源储量为2287吨,位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亦占有重要地位。铬铁矿石储量81.9万吨。锡 0.82 万吨、铜13.57万吨、锌0.22万吨、铅0.11万吨、钨0.19万吨、金2337千克、银0.03万吨。

  非金属矿产资源:萤石储量91.78万吨。  

  【清洁能源丰富】风能、太阳能均属国家一类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有效风能利用小时数达到2800小时左右;太阳能总蕴藏量达2.5亿千瓦,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达到15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具备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能够打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更多详情)
草原风光
草原风光 点击进入
风土民情
风土民情 点击进入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点击进入
草原生活
草原生活 点击进入
歌舞草原
歌舞草原 点击进入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点击进入
竞技活动
竞技活动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