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才
2025-01-10 09:28 来源: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新增技能人才621名、增长50%,推荐“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10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8名,为锡林浩特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我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1.3%,6项民生实事项目如期完成,一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发放各类创就业补贴资金789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800人,为锡林郭勒盟籍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54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2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花园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夯实社会保障基础。连续1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7年上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投入3709万元,解决了人才储备、社区网格员、社区主任及嘎查长助理三类群体536人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783名社区工作者全部纳入“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体系,收入平均涨幅超500元。推进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和救助帮扶全盟试点工作,低保标准提高到800元。发放各类救助金2314万元,惠及近5000人。发放“暖心煤”5514吨,为每户群众节省900余元,保障近千户群众温暖过冬。提高医疗服务品质。3家基层医疗机构建成自治区优质型、示范型中蒙医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4%,全市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结算,“家门口”“送上门”医保服务全覆盖。完善养老育幼服务。新区综合老年养护院及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投用,新建社区居家养老“两中心、两站点”,城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0%,爱民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人友好社区”。首家普惠托育服务机构投入运营。持续提升育人质量。全年投入超9亿元,新改建学校10所,普特融合幼儿园建成投用,第十三小学全面完工,团结、楚鲁图、振兴幼儿园主体完工,第五中学、第十五小学开工建设,校舍加固、消防改造、风雨活动室、体育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新增各学段学位186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新招聘教师299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保持100%,新进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近20%。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学前教育阳光分班、“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本科录取率达86%。职教中心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新牧区》《对话》荣获自治区地方戏优秀剧目7个奖项。“学习党史·缅怀先烈·放飞理想”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入选全盟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社教案例。成功举办“冬奥冰雪延长线”等20余项群众性文体活动。档案史志馆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是全区唯一获奖单位。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强社区综治网格化管理,新增社区7个,优化调整网格620个,扩充网格员324人。深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初信初访化解率、群众满意率实现双提升,53件信访积案成功化解,“赴呼进京”批次人数降幅超80%。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量下降近35%,哈日朝鲁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市公安局被评为全区优秀公安局。深化双拥共建,烈士陵园续建工程基本完工,10名新退役军人妥善安置,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就业援助岗及在岗随军家属工资待遇合理调整,231名退役军人一次性全部落编。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全面落实,宝力根苏木、爱民社区分别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社区,9个集体、4名个人获盟级表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群众“舌尖安全”更有保障。工商联获评全国“五好”标杆县级工商联荣誉称号。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各界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国防动员、统计审计、地震气象、机关事务、外事侨务、扶残助残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离岸引才”“飞地引才”:各类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在省外、海外设立离岸孵化基地、研发中心等,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完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孵化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