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努德勒”书箱飘香草原 奏响新时代文明“主旋律”
2023-03-30 08:32 来源:锡林浩特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充分发挥文化惠民作用,不断加强草原书屋建设工作,探索实施“努德勒”书箱送学送教、送医送药、送政策送咨询等创新服务新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政策法规、牧民实用技术等送到牧民手中,让图书行走在毡包间,在草原深处奏响新时代文明“主旋律”,让党的声音在基层更响亮、更入心。
“菜单式”服务,擦亮“努德勒”书箱品牌。一是创建“一级目录”,小书箱容纳大世界。精准对接农牧民需求,创建“努德勒”书箱需求目录,依托全市32个草原书屋的书籍资源,由党员中心户依据农牧民实际阅读需要定期更新“努德勒”书箱书目,借阅周期可达30天,最大限度满足农牧民的阅读需求。二是发挥“鸿雁效应”,小阵地汇聚大粮仓。探索创建“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发挥头雁效应,形成以党员中心户为聚点,基层干部和志愿服务队伍为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读书的“鸿雁悦读”方式,进毡包、坐炕头,面对面、心贴心为牧民送政策、送文化、送服务,问需求、问实际、问难题,有效形成依托“努德勒”书箱“送学进草原”和实践上门服务“问诊找突破”的工作闭环,将书箱小阵地变成惠及农牧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大粮仓”。三是唱响“悦读锡林”,小书屋焕发大能量。以“悦读锡林”“阅见书香”“书香润马都”三大主题板块为主线,汇集力量推进“草原书屋”建设提质增效,累计投入资金13余万元,购置农牧民需求目录范围书籍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图书4000余册,不断扩大“书香润马都悦读在锡林”品牌效应,让“草原书屋”框架下的“努德勒”书箱逐渐成为牧民群众的精神“充电站”,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层级式”管理,打造“努德勒”书箱样板。一是“四级联动”实现书香资源融通共享。针对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等特点,创新鸿雁阅读组织形式,构建“市委宣传部制作配备、苏木镇管理维护、嘎查分配流转、党员中心户发放收取”的“四级联动”层级管理模式,累计发放“努德勒”书箱128个,流转图书3000余册,放映红色公益电影百余场。二是“整体打包”定制阅读配送服务方案。拓展延伸“红书包”的能量效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努德勒”书箱的作用鲜活起来,发挥流动书箱体积小、重量轻,不受时间、地域和交通工具制约的优势,凝聚党员中心户、文化特色牧户、嘎查村志愿服务队力量,针对不同牧户需求将政策理论、科技教育、前沿时事等分类定制不同的阅读配送方案,“整体打包”配送上门,不断扩大“努德勒”书箱的传递范围,努力让“努德勒”成为政策理论的传播者、文明实践的推动者,在新时代释放出更多能量,辐射更多党员群众。截至目前,开展送书服务2000余次,实现农牧民及流动人口全覆盖,送出政策类、科技类、生活类、文学类、少儿类等书籍达3万余册,阅读人数近1.3万人次。
“沉浸式”阅读,锻造“努德勒”书箱品质。一是“数字阅读”打造云端阅读新场景。深化巩固“努德勒”书箱建设成果,打破传统阅读图书馆、书屋等阅读设施壁垒,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阅读载体创新,利用草原书屋数字化平台、“草原书屋强国号”盘活草原书屋图书资源。全市22家草原书屋先后接入内蒙古数字草原书屋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各类电子书“云端”阅读服务和有声杂志志愿送书服务,更好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二是“联动阅读”开启党史学习新模式。依托《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历史(第一卷)》等书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毡包”课堂,重点通过党员中心户定点集中学习和党员牧民“送阅读”方式,辐射带动农牧民党员灵活学、流动学、交流学,起到以点带面、集中成片的学习效应,农牧民在家门口、在蒙古包内就能享受到红色主题的“文化大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三是“延展服务”引领牧区文明风尚。持续发力不断丰富“努德勒”书箱内容,从党的最新理论学习、惠农惠牧政策、产业发展指导、扶贫政策等“送学”延伸至开展家庭医疗服务、民族手工技艺传授等“送服务”,宣传倡导农牧民不铺张浪费、不薄养厚葬、不赌博吸毒等“送文明”,带领农牧民告别“口中”“脸上”“手中”“脚下”不文明行为,引领守望幸福的美好乡村新生态。截至目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主题读书班、扫黄打非、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80余场次,“努德勒”书箱带动农牧民自有书籍流动1800余册,为农牧民架起连接世界信息的“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