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以绿为底绘就矿山生态新画卷
2025-05-14 09:17 来源:草原明珠锡林浩特 浏览次数:
说起矿山,映入脑海的常是机械轰鸣、尘土飞扬、渣石遍地的景象。然而,在锡林浩特,一座座矿山正突破传统开发模式,以生态优先的崭新面貌融入绿色北疆的发展图景,书写着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胜利西三号露天煤矿地处锡林浩特市北部,产能600万吨/年,矿区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99亿吨,可采储量2.3亿吨。是蒙能集团已投产锡林热电厂一期、锡林二期4台供热机组的配套煤矿项目,同时也是锡林浩特地区冬季供热的主要煤源,担负着锡林浩特市60%以上居民的冬季供热任务。
近年来,该企业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了“奉献绿色能源,推动循环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建设和谐企业”的绿色矿山建设方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站在胜利西三号露天矿观景台远眺,曾经遍地碎石沙砾、灰秃秃一片的排土场,如今一排排整齐的复垦植被随风轻摆、生机盎然,全封闭式输煤廊道如银色长龙贯穿矿区,洒水车在运煤专线喷洒水雾,远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泛着蓝光……
胜利西三号露天矿的生态修复治理始于2021年4月,为了解决当时生态修复滞后、污染防治不力的问题,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推进矿山边坡治理和复垦绿化工作,打造了占地24万平方米的胜利矿山公园,并根据土壤地质环境及气候特点,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方针,选取了乔、灌、草、花等36种植物,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土地复垦。同时,配套安装了智能灌溉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达到精准灌溉和节约用水的双重效果。经过不懈的努力,昔日的褐煤开采区已变成集休闲、观赏、运动、苗木科普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矿山公园,夏秋草木葳蕤,冬春帮齐底平。自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企业累计投入生态复垦资金1.76亿元,完成排土场生态恢复治理4853亩,到界排土场治理率100%,可绿化区域绿化覆盖率达100%。
绿色矿山建设不仅要注重“外表”,打造美丽矿区,实现矿业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更要注重“内涵”,以科技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矿区面积49.63平方公里,煤炭资源总量63.76亿吨,核准产能3000万吨/年,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能源保障项目。自全面复工复产以来,企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绿色矿山建设新路径,通过引入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开采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近日,30台搭载着5G通信与北斗三号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电动矿卡在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正式投入运营,通过“无人驾驶+智能换电”技术,实现了智能化作业和全流程零碳排放,为矿山的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在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数台无人驾驶电动矿卡以惊人的精准度和效率,井然有序地穿梭于矿区之间。配合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这些电动矿卡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矿区环境中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实时规避各类障碍物,确保作业安全。同时,通过与云端调度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车-路-云”三位一体的协同作业模式,在云端大脑的指挥下,每一台矿卡都如同精密运转的智能体,被精准调度,协同作战,实现了运输效率的最大化。与传统人工驾驶的柴油矿卡相比,无人驾驶电动矿卡极大地提升了运输安全水平,能耗成本下降60%。30台无人驾驶电动矿卡每年可节约能耗费用约160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000吨,相当于植树16万棵。
在推进智能化转型的同时,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将生态修复纳入开采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实施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等举措,矿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逐步构建起与草原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开采体系。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引领和带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围绕矿山管理、生态修复、提标增效、绿色赋能等方面,积极探索“护绿、增绿、管绿”模式,科学有序、因地制宜开展治理,不断加大修复治理力度,切实提升修复治理效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草原生态功能,以绿色赋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提标增效。
随着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和胜利西三号露天煤矿成功入选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目前锡林浩特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家、自治区级绿色矿山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