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五共五嵌”打造互嵌式社区华油样板
2025-04-01 11:43 来源:锡林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浏览次数:
锡林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创新实践路径,通过主动指导、机制创新、多元协同等举措,以额尔敦街道华油社区为样板,构建“五共五嵌”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为锡林浩特市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样板。
华油社区辖区面积0.8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土家族等7个民族共3915人,由于流动人口众多,在人员构成上呈现出典型的互嵌式特征。为充分实现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模式,华油社区采取“五共五嵌·同心共建”工作模式,推动辖区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嵌入。
聚力“共建”,空间互嵌绘新景
空间嵌入是社区融合的基础。华油社区为完善互嵌式社区环境,精心打造“同心文化长廊”、彩绘墙、“同心亭”等,设立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景观小品,设置“同心模范榜”和居民公约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使各族居民直观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小区内外统筹配备了教育、医疗、休闲、健生等各类公共资源,创建成立“统战之家”“石榴籽亲子乐园”“音乐之家”等功能室,为各族群众在社区内和谐共居,互融互嵌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聚力“共学”,文化互嵌润心田
文化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认同根脉。华油社区以文化互嵌为抓手,依托社区团结讲堂、微信群、家门口的“微宣讲”等形式,累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学习活动15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近万人。利用辖区资源设立了非遗文化室,邀请非遗传承人为辖区各族群众教授毡绣、剪纸、书法和烙画等培训,联合辖区单位及志愿团体开展“石榴籽”手工大赛,以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为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20余场,促进各族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广泛交往、全面深度交融,真正实现“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同过一个节”,切实促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聚力“共事”,经济互嵌强根基
经济嵌入是社区融合的重要支撑。华油社区通过阵地联建、工作联动等措施与辖区企业结对共建。自2016年以来辖区企业华油二连公司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助力华油社区改造小区,投入700余万元修建4万多平方米华油社区休闲广场。社区发挥辖区内其他部门单位资源优势,切实解决各族居民急难愁盼实际困难20余件。设置就业服务窗口,通过收集梳理辖区企业用工需求,重点落实高校毕业生、辖区困难群众等多元群体就业,帮助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以来,共有20名群众通过社区就业体系找到工作,“小窗口”托起了“大民生”,真正实现了各族群众的守望相助、休戚与共。
聚力“共融”,社会互嵌促和谐
社会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重要纽带。华油社区深度践行“共融”理念,便民服务大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涵盖生活各方面的30余项均等化服务。同时,将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设立了“民族团结促进岗”,赋予网格员四项民族工作职责,为各族群众权益保障、政策咨询、疏难解困等提供便捷服务10余项。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各种辖区资源共同参与民族工作,解决流动各族居民群众就业、就学、经商、维权等方面问题累计50余件,近年来,社区接待各族务工人员1000余人,帮助安家落户30余人。
聚力“共情”,心理互嵌筑家园
心理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精神归宿。华油社区依托“红石榴宣讲团”“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以“直通车”形式走进社区开展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30余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树牢“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聚焦解决与日俱增的“心理问题”,华油社区签约专业心理咨询师,开设“同心心理辅导课”,每月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公益的心理健康科普、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心心理辅导课”逐渐成为各族居民们寻求心理帮助的温暖“港湾”,真正架起了各民族群众心理互嵌的沟通桥梁,得到了广泛支持认可。
华油社区以“互嵌共融”为核心理念,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实践,探索出一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从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到文化认同的“软纽带”,从民生服务的精准覆盖到心灵相通的深度链接,社区以“小切口”撬动“大团结”,用“同心圆”理念串联起千家万户的情感共鸣,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内涵。下一步,社区将持续深化“五共五嵌·同心共建”工作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常开长盛,以基层治理的“华油答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