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全力推进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2024-09-14 09:58 来源:锡林浩特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锡林浩特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坚持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润民心为工作着力点,持续有力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艺术培训、非遗展示展演,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艺术普及、提升群文文艺创作水平、做好非遗传承保护等方面下功夫,以自身的担当作为推进全市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群文活动大放异彩
结合元旦、春节等节庆,举办“魅力北疆 幸福锡林”正月十五元宵节秧歌大赛、庆三八妇女节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益培训成果展示尽显群众艺术风采,今年春季响应群众对艺术文化不同层次的需求开设顶碗舞、模特、手舞等培训班,招收学员300余名。同时,夏末初秋举办秋季舞蹈培训班,百余名学员参与培训。通过开展系列免费开放培训班,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示范引领、宣传倡导“文化馆: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理念,5月20日启动以“文化馆: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主题服务宣传周系列主题活动。活动期间,先后举办火不思、广场舞、快板、乐理知识等各类培训,开展“舞动北疆”全民进景区贝子庙专场演出及剪纸、葫芦烙画进社区等活动。共围绕艺术普及、非遗传承等内容,开展讲座、课程、演出等文化活动15场次。
聚焦群众文化品牌—“锡林河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发展,展示群众文化舞台艺术精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群众文化品牌创建与共享,精心策划安排每场节目内容,保证节目内容积极向上,节目形式丰富多样。今年,活动历时近两个月,共组织开展演出50场,观影人数约13万人。
二、群文创作硕果累累
市文化馆创编广场舞、民族舞、秧歌等15个,其中原创广场舞《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继参加了2024年舞动北疆 共赞家乡美—锡林郭勒盟“中国体彩杯”广场舞大赛和“锡林河之夏”消夏文化艺术节,在赛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在消夏演出中赢得群众一致好评。7月中旬,本作品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2024年全区百县广场舞比赛和“舞动北疆”2024 年全国妇女广场舞(健身操舞)大赛(内蒙古分站赛)。为更好地展现锡林浩特群众文化队伍风采,本次比赛从众多群众文艺演员中,挑选拔尖参与。最终在全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赛(内蒙古分站赛)中斩获特等奖、锡林郭勒盟荣获优秀组织奖、作品编创者荣获最佳创编奖。
三、非遗保护花香果硕
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一是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非遗传承贺新春”锡林浩特“非遗年货节”,展示展览锡林浩特市察干伊德、策格、艾日嘎、剪纸、烙画、毡绣等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50余项。这些民族产品成为“两节”期间热销产品,在确保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同时,又带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开展锡林浩特市第十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尔道”的独特魅力,设置非遗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为群众展示蒙古族传统食品制作、工艺品、马头琴制作、蒙古族服饰刺绣等各类非遗制作技艺。通过开展非遗进学校、社区、牧区、景区、商场等系列活动,以体验、互动、展示、展卖等方式,让群众、游客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享”、有的“购”。三是开展锡林郭勒盟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推荐剪纸、查干伊德制作技艺、刀具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手工面食蒙古果子、传统四胡手工制作技艺、乌兰伊德(红食)、草原野菜传统腌制技艺、锡林郭勒烧酒传统酿造技艺、传统蒙餐(锡林郭勒)、蒙医正骨(宝音温都苏正骨法)、传统正骨(都达古拉传统接骨)、巴达日胡乌苏敖包祭祀等非遗项目12项。四是组织蒙古族服饰、葫芦烙画、传统马鞍、传统风干肉、面塑、剪纸、马奶、草原沙画、奶食、银饰制作、毡绣等多个非遗项目多名传承人,相继参加2024年全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4年第七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暨内蒙古老字号、就业帮扶车间展销会、锡林郭勒盟群众文化那达慕“冬季村晚”、2024年“北疆文化进万家·多彩非遗贺新春”锡林郭勒盟群众文化那达慕阿巴嘎“潮尔道乡村村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锡林浩特艾里群、天天那达慕等展示展演活动。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非遗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使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进一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