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医疗保障局以做好牧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为抓手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
2023-06-08 09:16 来源:锡林浩特市医疗保障局 浏览次数: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锡林浩特市医疗保障局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紧围绕创建工作大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贯穿于医疗保障工作全过程,通过六项务实举措,以办好医保实事的实际行动,郑重践行“群众在哪里 医保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承诺,以医保惠民政策的落地见效,巩固好发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党组议事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上来,不断提升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盯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及重点任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全力推动民族工作和医保工作协同融合发展。
多维学习宣传 营造医保领域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主题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社会面宣传+线下面对面宣传”相结合、“集中学习+实地宣讲”相结合、“主题活动+理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抓好三个层面学习宣传,一是组织好医保系统干部职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学习宣传。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学习5次,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开展“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应知应会测试”1次,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增强民族工作能力和创建工作水平。二是开展好牧民群众医保政策培训宣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政策宣讲基层、医保服务零距离”为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宣讲活动11次,政策宣讲14次,发放蒙汉文双语医保政策宣传资料3000余册,面对面为牧民群众关心的医保问题答疑解惑,把医保惠民好政策送到牧民心坎上,拉近各族群众间的情感距离。三是落实好社会面宣传。利用锡林浩特市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宣传及法规条例7篇,阅读量1300余人次。通过多维学习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推动“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医保领域、参保群众当中深入人心,共同汇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实现应保尽保 保障牧民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把维护落实好牧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作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全力抓好牧民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2023年度,截至3月31日,锡林浩特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6142人,参保率达到95.8%,覆盖全体牧民群众。在推动参保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医疗保障部门同向发力,为牧民群众夯实基础保障。一是9个嘎查牧民群众实现“免费”参保。2011年起,陆续有集体经济壮大后的嘎查“两委”将集体经济收入反哺到服务群众、为民办事中,从嘎查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为嘎查牧民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有效减轻牧民生活负担。截至2023年,现有22个嘎查中,已有9个嘎查通过集体经济为牧民集体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占比达40%,惠及牧民15746人次,嘎查集体经济累计列支400.96万元,缴纳医疗保险费年限最长的达到12年。二是全市低收入牧民群众全部“免费”参保。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落实资助参保政策,累计统筹医保基金和市本级财政补贴资金223.69万元,全额资助2895、2760、2589名低收入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低收入牧民群众,低收入群众参保率连年达到100%。新增低收入人员动态纳入参保范围。通过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第一时间“速递”给牧民群众,推动“五个认同”思想在牧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汇聚了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护航乡村振兴“三重保障”兜牢低收入牧民群众医保底线
把持续做好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牢“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严守防返贫底线。一是加强动态监测预警,严防因病致贫返贫。各部门联动,及时获取各辖区牧区居民人员信息,对牧区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超过1万元的人员信息进行动态监测预警。2023年以来,已累计向乡村振兴和民政部门推送个人医疗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的人员信息21人。二是落实“三重保障”机制,跟进医保帮扶政策。2023年以来,牧区低收入人口累计办理慢性病认定40人,享受普通门诊报销44人次,住院报销(包含大病)60人次,“三重保障”累计报销74.17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72%。医疗保障不仅牢牢守护了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筑牢了各族群众安心乐享的民族团结“医保石榴坊”。
落实医保待遇 保障牧民群众人人享受医保红利
把牧民群众医保待遇应享尽享作为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实行自治区内就医无异地,启动异地就医自助备案,精简异地就医备案业务所需材料,推行告知承诺制,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方便牧民群众异地就医。将牧民群众常见的门诊慢特病病种数量统一扩大到30种,减轻牧民群众门诊慢特病患者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减轻牧区困难群众和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双通道”,满足牧民群众386种谈判药品、慢性病用药、临床使用需求。牧民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服务站可以“全流程”办理慢病认定、购药、直结;在嘎查卫生院诊断、申请门诊“两病”(高血压、糖尿病)认定后,购药可享受直接结算,减轻门诊用药负担。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费用全部实现医保直接结算,牧民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政策,费用即时直接结算,购药看病不出嘎查。市域内低收入人口完成慢特病认定后,凭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长期处方(最长不超过12周)在全市383家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政策内的门诊慢特病用药,可享受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只需支付个人自付部分。牧民群众人人享有医保红利,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和就医压力,进一步增进了情感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凝聚力”。
“三办”特色服务 助推经办体系延伸到“牧民家中”
把解决好牧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做头等大事,针对牧区群众办事距离远、跑腿成本高、医保经办体验不强等堵点难点问题,2022年8月以来,建成牧区医保服务站7个、医保服务点19个,配备专兼职经办人员7人、医保代办员22人,全面推行“高频事项代帮办、跑路事项上门办、紧急事项电话办”的医保“三办”新模式,实现了牧民群众就近、快捷办理医保业务,为推进乡村振兴筑牢了医疗保障基础。26个牧区医保服务站(点)陆续运行以来,“三办”新模式已服务牧区群众7000人次,为牧区办事群众大约节省跑腿时间577.5天、交通距离155.8万公里、自驾车燃油费用384.76万元、排队等待时间15.82天—19.78天,其中,“代帮办”办理牧民群众医保高频事项3500余件,服务牧民群众5000余人次;“上门办”办理药费报销等上门跑路事项99件,服务牧区群众99人次;“电话办”办理异地就医等紧急事项2247件,服务牧区群众2247人次。延伸到“牧民家中”的医保经办服务,架起了各族群众之间、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下一步,锡林浩特市医保局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的有形、有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