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新样板
2025-03-27 11:47 来源:锡林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锡林浩特市全面、准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希日塔拉街道基层治理为样板,将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积极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新格局。
希日塔拉街道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道路上,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激发各族群众参与为抓手,探索实施“三举措”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以中华文化凝聚基层治理共同体。立足于多民族文化相融共生的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需求,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成立街道、社区、片区各族群众民情议事会,形成了街道层面协调办大事、社区层面为民解难事、网格层面上门常议身边事的“民主协商”模式,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交融和社会治理为纽带,乌兰社区“奶茶”议事厅依托民族地区风俗传统,将议事场景融入奶茶飘香的民族特色场景,开展协商议事43场,成功解决环境卫生、物业服务等问题46个,架起各族群众“连心桥”,加深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结和心灵相通。以社区为主体开展“金点子”大赛,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累计征集意见建议29条,全面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二、以多元调解创新基层治理共同体。以“三级联动”机制为驱动,全面推动“共商共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聚焦“法治希日塔拉”街品服务,成立希日塔拉街道矛盾调处中心,创建“红石榴”“风雷”“温馨驿站”等矛盾纠纷品牌调解室8个,创新“1+1+X”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即通过发挥1个工作室、选派1名法律顾问、联动“X”个包联单位、社会组织、各族群众志愿者队伍等作用,不断加大化解力度,确保有专人“接事”、有工作室“管事”、有部门“解决事”,构建一个高效、统一且响应迅速地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已聘请人民调解员119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97件,有效筑起基层安全稳定防线。
三、以商居联动赋能基层治理共同体。着力拓宽共商共治平台,由维多利商圈1137家商户组建8个商业联盟,常态化开展联盟议事,举办微公益“地摊联盟”活动,商户无租金入驻,认领“微心愿”,通过“益+”社区超市反向服务辖区各族困难群众,实现双向互助“多赢”。创新打造“惠民”“和谐”“诚信”等8个社区品牌街区文化,构建起“党建+品牌+治理”三维融合新模式。创新推出“家门口的微创业”“家门口的红色管家”等8类社区特色服务项目,形成社区与街区商户资源互配互补、商户间互利合作的基层治理文明新矩阵。其中,新华社区通过入户宣传、制定标准、开展评比,在“诚信一条街”评选出诚信商户、党员诚信户共6家,形成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新局面。
下一步,锡林浩特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