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县位于北京正北、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南端,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距离首都航线距离180公里,沙化面积一度占全县总面积71%以上。20多年来,多伦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定誓把“沙地”变“绿洲”信念,坚持“一图两策三步走”(“一图”即一张蓝图绘到底,“两策”即一手抓禁牧、一手抓种树,“三步走”即防沙治沙、提质增效、绿色强县三个阶段),着力破解“钱投入少、树活不了、林管不住、富不起来”问题,有效治理沙化土地411.8万亩,仅剩1.9万亩流动和半固定沙地治理任务,防沙治沙由“持久战”变为“歼灭战”。全县林地面积、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森林覆盖率分别由2000年的54万亩、30%、6.8%提升至目前的232万亩、85%、37.9%,年空气优良天数、空气优良率分别保持在340天以上、90%以上。多伦县先后荣获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奖、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一、瞄准“建设市场化”,破解“钱投入少”问题
围绕造林工程“钱从哪里来”问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原则,采取市场化造林运作模式,积极鼓励社会主体通过承包荒山、流转荒山荒地、合作造林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管理和经营,形成“政府主导、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传统林业建设投入单一的薄弱壁垒。截至目前,全县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百万亩樟子松造林、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建设等工程,共有内蒙古国华园林绿化、内蒙古德兰生态建设监理、承德市威莱物资等30余家社会企业参与植树造林,大宝生态林、蚂蚁森林、北京青年林、上海银行公益林等一批公益项目和“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等一批公益活动以树为笔,为多伦县百万亩“绿色长城”写下浓墨重彩一笔。2011年至今,全县林业建设累计投资22.7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7.58亿元,其他投资15.2亿元。
二、瞄准“技术标准化”,破解“树活不了”问题
坚持在实践中理顺和转变政企关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提升林木成活率。对于国家投资的工程,实行“花钱买活树”紧密型承包制,林业部门按合同规定的林木成活率兑现造林补贴,倒逼造林主体和受益主体提高林木成活率;对于社会投资的工程,采取“谁造谁有、严格验收、及时定权”方式,以“林权所有”激励造林主体提高林木成活率。同时,积极引导造林主体引进高新技术和产品,推行使用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等1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多伦县樟子松造林技术标准》、《多伦县樟子松育苗技术标准》等5项企业标准,形成一整套贯穿种苗、栽植、管护等环节的标准化造林规程,有效提升建设质量和速度。2011—2016年,年均造林17万亩,高峰时期年造林达37万亩,成活率超90%,高于国家验收标准20多个百分点,在全国县级行政单位中名列前茅。
三、瞄准“建管统筹化”,破解“林管不住”问题
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促建,健全完善管护制度,严控违规放牧行为,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持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以森林公安、林草局、乡镇执法局、村组生态防护员和农户为主的五级生态管护网络和协同执法工作机制,成立全区首支生态无人机巡察队,依法打击破坏生态项目区违法违规行为。探索建立跨区域司法保护合作机制,与河北沽源县、围场县在森林草原保护、旅游开发及资源利用等领域紧密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生态一体化发展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提高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赋分权重,让生态文明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
四、瞄准“经营产业化”,破解“富不起来”问题
从造林投工投劳、苗木出售、林下产业等全产业、各环节入手,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增绿增收。在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中,用于整地、造林、苗木装杯、浇水等劳务费用5.8亿元,近1万名城乡居民参与工程建设,人均收入6万元;优先选择县内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承包造林工程,支持造林主体培育发展种苗产业,累计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55个、造林企业30家、苗木基地76处,蓄苗量达0.6亿株,苗木销往周边旗县及河北、北京等地。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种养业,开展扁杏、金叶榆、金叶垂榆嫁接和蒙古野果栽植,引进林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家,进行沙棘饮料和山野菜深加工,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积极打造休闲农林观光景观带,年接待游客数量逐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