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历史规划
标题: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01166760-1/2023-00001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锡市住建局 信息分类:历史规划 \
概述: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成文日期:2006-05-18 10:18:49 公开日期:2006-05-18 10:18:49 废止日期:——— 有 效 性:有效
【打印】 【字体: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锡市住建局 发布日期: 2006-05-18 10:18 浏览次数: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经济全面转型,保持长周期快增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好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我市打造全区中东部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五”以来,我市开拓思路,抢抓机遇,优化环境,重点突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上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崛起、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33.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年均增长32.4%。三次产业比例为6.6:68.3:25.1。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需求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16亿元,年均增长38.5%。财政实力增强,人们得到的实惠增多。市级财政总收入达到25188万元,年均增长2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319万元,年均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21元,年均增长13.4%。牧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5元,年均增长3.1%。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畜牧业产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推进订单畜牧业,已建立15个奶牛养殖区。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新的重大工业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进一步配套成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优化开放环境,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二是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基础设施薄弱。三是资源转换成本较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四是瓶颈问题未完全解决。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不完善、电网结构等级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和人力资源开发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未来发展中加快解决。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日趋活跃,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走强。这将为我市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我市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创造了条件。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地区加快产业升级,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带来了战略机遇。二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自治区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我市加快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之中。三是我盟在全国能源和生态方面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我市资源特点与全国重化工业发展需求高度一致,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四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我市快速发展创造了政策环境。面对大好来势,我市必须而且可以乘势而上,加快跨越发展。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以“五个统筹、三化互动”为运作方针,坚持抓转变、抓调整、抓开放,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城镇化、开放兴市、旅游活市战略和全民素质工程,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构建富裕锡林浩特、美好锡林浩特、和谐锡林浩特,打造全区中东部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草原生态城市、绿色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胜地,尽快跃居全区盟市首府所在地发展前列。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树立能快就不要慢的思想,坚持“五个统筹”,围绕“转变、调整、开放”三大任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把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核心目标,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保持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四大工业园区,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全面经济转型。

  ——高度重视“三牧”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把解决好“三牧”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的方针,以城带乡、以工种牧,突出“一转双赢”,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制约。通过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注重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鼓励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三)主要预期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GDP五年翻二番;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年均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170亿元,年均增长37%,其中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年均增长35%,建筑业增加值48亿元,年均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5亿元,年均增长28%。三次产业比例为2∶77∶2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万元,年均增长18%。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7%,五年累计投资达到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32%。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环境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牧草覆盖度达到70%以上。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万元和8700元,分别年均增长17%和16%。

  第二章 产业发展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稳定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繁荣第三产业,扩张总量,大力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巩固和加强畜牧业基础地位,推进新型家庭牧场建设和产业化经营,逐步解决“三牧”问题;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依托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节 第一产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牧区。要把解决好“三牧”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城带乡、以工种牧的长效机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畜牧业发展以建设生态型绿色畜产品基地为目标,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通过转移牧区人口发展新型家庭牧场,以现代工业方式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建设肉乳产业化基地,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观光型畜牧业。

  (一)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

  减少牧区人口,推行“生活在城市,生产在牧区”的新型家庭牧场模式,实现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历史性突破。通过发展新型家庭牧场,为草牧场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提供良好基础,大力提高畜牧业规模经济效益。连片未封天然草场,保护建设打草场。优化饲草料种植区域布局,采取机械化作业、企业化管理、园区化建设、市场化营销的方式,加强规模化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旱作饲草料种植,引导饲草料种植和加工企业,发展产业化草业。重点抓好奶牛场、毛登牧场两大集中联片灌溉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单产。搞好白音锡勒牧场、白音库伦牧场旱作饲草料种植。强化草种基地建设,提供优质籽种。实现“四个提高”目标,即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提高饲草料加工转化率,提高饲草料自给水平,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十一五”期间,转移牧区人口60%以上。到2010年,高产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

  (二)实施畜种结构战略性调整。

  畜牧业要稳定数量、优化结构,加快周转、提高效益,走科学利用天然草场与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优质奶牛和良种肉羊,稳步引进优质肉牛,大幅度压缩山羊和劣质绵羊。肉羊以乌珠穆沁羊为主,奶牛以荷斯坦奶牛为主,肉牛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良种推广和良种监测三大体系。加强种公羊培育和集中管理,提纯复壮地方良种肉羊。抓好黄牛改良和优质肉牛推广扩繁工作。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培育优良种畜。通过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大幅度提高牲畜个体质量和单位效益。加强原产地标识认证工作,完善动植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和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打响产地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到2010年,过冬畜控制在70万头只左右。当年出栏育肥羔羊60万只,粮改比重达到95%以上。奶牛存栏头数达到7万头,其中生产奶牛5万头。肉牛存栏头数达到5万头。

  (三)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以育肥出栏为突破口,加速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围绕肉乳两大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品牌,建设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基地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培育壮大肉羊产业化基地、奶牛产业化基地,稳步发展肉牛产业化基地。以家庭牧场及嘎查为单位,苏木镇重点发展肉羊产业。以大型乳业企业和地方骨干乳业企业为龙头,奶牛养殖业推行规模饲养、统一服务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小区化方向发展。培育建设100头以上规模的高产奶牛园区,加快发展乳业主产区。以有实力从事肉牛产业的企业为龙头,通过引进良种肉牛,建设肉牛繁育基地。锡林河沿岸重点发展肉牛产业。以大型肉业企业为龙头,加强工厂化育肥基地建设。狠抓舍饲半舍饲模式化育肥,促进家庭牧场、牧业大户、城镇职工等发展育肥产业,积极开展专业化育肥。继续大力推广接冬羔早春羔、两年三羔和双羔基因及经济杂交技术,探索四季配种,加快畜群周转,逐步均衡出栏,实现“不育肥不出栏,不加工不出境及扩大外来加工量”目标。引进产业化项目,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进入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培育壮大中介组织,大力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牧民自主兴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为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肉羊、奶牛、饲草料等合作经济组织,增强辐射带动牧户能力。构建龙头企业与基地有效稳定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家庭牧场”、“公司+基地+牧户”、订单畜牧业等经营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到2010年,从事产业化经营牧户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

  加快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设施建设,繁荣和规范活畜及畜产品贸易市场。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建立充足稳定畜源。逐步形成一个以活畜及畜产品贸易市场为主体,以商贸经销点为网络,以牧民产销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争取在发达地区建设绿色畜产品批发市场,为我市畜牧业产业化提供市场更大、带动作用更强的产业化终端。把我市建成全盟最大的活畜及畜产品贸易中心。

  (五)加快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原则,重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由城市向牧区延伸。基础设施向牧区集中区布局,发展避灾型畜牧业。积极实施国家农村牧区中小型基础设施“六小工程”、“小康住房”工程,以及自治区农村牧区“五通”工程。以水源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做好“三水”合理利用。加大牲畜棚圈、青贮窖、网围栏等生产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提高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嘎查全部通路、通电,通自来水率达到70%以上,主要作业实现机械化。

  (六)塑造特色观光型标志工程(景观)。

  以多样性草原、新型家庭牧场、现代高产饲草料基地、工厂化育肥基地、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为标志,赋予我市草原畜牧业观光、欣赏、娱乐等功能,打造北方草原重要风景线。

  在突出抓好畜牧业主体经济的同时,继续加强粮食、蔬菜等产业发展。粮食工作重点抓好以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为主的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粮食储备库续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购销体系。蔬菜生产重点抓好城郊保护地种植,以发展反季节蔬菜为主,提高单产,增加花色品种,缩短生产周期,条件成熟时开发加工菜,努力实现四季均衡供应。

  第二节 工  业

  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要把推进工业化放在主导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力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综合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以建设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煤电一体化为突破口,以煤化工为主体,集中培育“能源、化工、畜产品加工、矿产品采选加工、生物技术”五大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开发区、锡林浩特能源化工园区、德力格尔化工园区、活畜及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四大园区,高效转换和节约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新型工业经济,靠新型工业化实现第二次创业。

  (一)以煤电油为主的能源工业

  煤炭工业。扩大煤炭产能,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洁净煤生产,积极开发型煤、精煤等产品。以大型煤电企业为龙头,重点对胜利煤田和巴彦宝力格煤田进行综合开发。煤炭主要供应外送电厂、自备电厂及煤化工项目。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5300万吨。

  电力工业。加强电源点建设,积极发展洁净能源、新能源。重点建设“四火一风”五个电源点,即锡林电厂一期2×30万千瓦机组项目、胜利坑口电厂4×60万千瓦机组项目、化工动力车间2×15万千瓦机组项目、热电联产2×20万千瓦项目和灰腾梁风电场一期30万千瓦项目,积极促成早日开工投产。加强超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实现市区220千伏双回路运行,新建商都——锡林浩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电力主要供应华北京津唐电网,满足本地化工等项目需求。“十一五”期间,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石油工业。加大油区勘探力度,支持华油二连公司稳定提高产量。到2010年,原油产量达到80万吨。

  (二)以煤化工和电石深加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引进新技术,向高加工度发展,开发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基烯烃、电石及下游产品。煤化工产品主要通过锡林浩特市——克旗——锦州港对外输送管道输送出海。到2010年,甲醇产量达到60万吨,煤基烯烃37万吨,煤制油116万吨,其中先期建设煤基合成油示范厂16万吨,电石42万吨。

  (三)以肉乳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

  肉类加工业。以大型肉业企业为龙头,优化肉食品加工业布局,提高肉食品加工业集中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努力开发方便、安全的肉类食品,大力发展分割肉、保鲜肉、熟制品、小包装系列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打响“锡林郭勒肉食品”品牌,打造“草原肉业之都”。到2010年,牲畜加工量达到570万羊单位。

  乳制品加工业。以大型乳业企业和地方骨干乳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奶源基地建设,打造全盟乳业中心。继续支持地方小型乳业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其与优势企业合作扩展。大力开发生产液体乳,以及乳精粉、奶油、风味奶酪和婴儿乳粉等专用产品。积极运作有机奶研发生产项目。到2010年,日加工鲜奶达到500吨。

  (四)以采选为主的矿产品采选加工业

  突出抓好铬铁矿、锗矿、锡铜矿、萤石矿和矿泉水五个非煤重点矿山采选加工,尽快做大矿产品采选加工业,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锗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铬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优势矿产和成矿带勘查,提高后备资源保障程度。到2010年,铬铁合金产量达到1.25万吨,二氧化锗10吨,锡100吨、铜180吨,萤石6万吨、本级萤石干粉3.5万吨,矿泉水2万吨。

  (五)以微生物培养基和生物药品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

  依托丰富的动物脏器资源,利用现代生物酶解技术,积极培育生物制品产业链,加快规模化开发生产,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微生物培养基地。加快生物制品企业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尽快形成规模。研制开发生物制药、生物兽药、保健品、生物饲料和微生物工程产品。到2010年,生物制品产量达到2000吨。

  在重点抓好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建材、绒毛、皮革等产业发展。建材工业以新型建材、水泥制品开发为主攻方向。利用大型煤电企业形成的尾矿、废渣、粉煤灰,积极开发新型建材产品及下游产品,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水泥及水泥制品、化工建材等产业。绒毛加工业以山羊、绵羊梳绒和洗净毛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绒毛制品。皮革加工业重点开发生产优质皮革产品。

  (六)工业园区

  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以绿色肉乳食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培育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能源和煤化工为主,培育锡林浩特能源化工园区。以氯碱化工为主,培育德力格尔化工园区。以绿色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培育活畜及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

  第三节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推进工业化进程那样抓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

  紧紧抓住“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关键环节,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以草原旅游业为主体,做大做强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一)优势服务业

  旅游业。树立大旅游理念,依托草原资源优势和深厚的蒙元文化底蕴,构建以草原生态风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旅游网络体系,创建中国北方草原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草原文化旅游胜地。以蒙元文化苑为标志,着力建设和完善十三大旅游精品景区,即蒙元文化苑、灰腾锡勒天然植物园、九曲湾风景区、白音锡勒生态旅游区、白音库伦遗鸥重点物种保护区、贝子庙、锡林湖、国际赛马场、阿尔山矿泉疗养区、水库旅游开发区、毛登牧场小孤山旅游开发区、平顶山地质风貌观光区、民俗风情园区。建设开放性、多出口旅游通道。重点培育京津冀地区——锡林浩特、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锡林浩特——克什克腾——喀喇沁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开发生产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旅游定型工艺品、纪念品、旅游用品等系列产品,推动旅游购物产业化发展。注重旅游新型业态开发,加快开发贝子庙红色旅游,积极发展牧民家庭旅游。巩固扩大区内客源市场及京津冀等周边客源市场,培育开发内地、沿海及境外客源市场。以中国·锡林浩特国际游牧文化节为平台,加强旅游资源推介,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做精做大旺季旅游,努力开发淡季特色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间。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38%。

  运输物流业。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按照客运快速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以传统物流业为依托,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功能创新,构建快速发达的现代运输物流业,逐步把我市建成多式联运的中转物流中心。打通连接东北及京津唐等经济区和出海口交通运输快速通道,建设运输专用线及联络线。“十一五”期间,形成比较完善的公路网、初具规模的铁路网及便捷的航空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大突破。改建国道303线锡林浩特至阿其乌拉、国道207线锡林浩特至三号地高速公路。改建省道307线锡林浩特至深德伦、省道101线赛汉塔拉至锡林浩特一级公路。改建省道101线阿尔善至锡林浩特二级公路。苏木镇通三级公路,嘎查通等级砂石路。新建汽车站。新建锡林浩特至承德至京唐港铁路、锡林浩特经西乌旗至白音华铁路、锡林浩特至蓝旗铁路复线、锡林浩特东货站至锡林浩特车站铁路。续建胜利煤田铁路专用线。巩固京锡、呼锡航线,积极开拓新航线,扩建锡林浩特机场。加快物流基地和运输物流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培育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到2010年,运输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26%。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搞活二级市场。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行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政府储备城市建设用地,采用先征用后开发办法,为企业发展预备土地空间。全面放开土地二级市场,采用招拍挂形式对经营性建设用地一律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网络,加强用地分区管理。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已售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强化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运用,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促进住房消费。培育和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推行房屋租赁代理、房屋租赁经营。鼓励新区开发,改造旧城区。坚持“联片开发、规模发展、配套服务、规范管理”的原则,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积极探索新型住宅小区管理体制,实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推动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社区服务业。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社区服务,创建文明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现代化。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和活动阵地,增加儿童、老年人服务设施及无障碍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就业平台,努力增加社区就业岗位。积极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便民商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信息咨询、卫生保洁等便民利民产业。加快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社区经济。积极引导社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二)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加强重要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构建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引进新型业态的现代管理和营销方式,培育大中型商贸流通集团,通过建立连锁店、代理制、配送制等形式逐步把个体私营流通企业纳入大中型商贸流通集团的委托代理系统。依托大中型企业,加强配送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组建生产与流通相结合的流通龙头企业,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带动小型商贸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专业特色市场,着力建设和完善活畜及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建材园区、肉食品配送中心。健全商贸流通网络,鼓励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牧区延伸。到2010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5%。

  餐饮业。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扩大的需求,培育壮大和引进餐饮业龙头企业,加快民族餐饮等特色产品开发,创新经营方式,创出锡林郭勒民族风味餐饮品牌。新建4个左右四星级以上大酒店,改造提升现有餐馆、酒店。

  (三)新兴现代服务业

  金融业。稳步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搞好牧区信用社改革,争取组建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牧区合作银行,积极引进盟外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业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开发新险种,扩大保险市场。积极发展保险中介机构,支持保险代理企业拓展业务。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保险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网络,提高传输质量,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以及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扩大网络资源的共享范围。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代理等各类中介服务。

  第三章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以优势产业集群为纽带,继续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逐步形成有利于以城带乡、以工促牧、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镇化

  以转移人口为突破口,提升城镇化水平。高起点、高水平地搞好城市扩容提质,特色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全区中东部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集中高效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阿尔善宝力格镇为中心镇,宝力根苏木和朝克乌拉苏木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强化经营城市理念,逐步形成城市资本市场化、投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城建机制。积极探索推行BOT、BLT、TOT等形式,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建设资金的再投入。重点加强新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功能,把新区建成高标准、高品位的示范城区,进一步带动旧城区改造建设。加快推进苏木镇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质量,增强功能,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放宽户籍制度,实施更加宽松政策,通过转移牧区人口、产业增员和吸纳外地人口多渠道扩展城市人口,做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适应城镇发展需求,实施跨区域调水工程。新建引哈济锡工程、西乌旗大、小吉林河至锡林浩特工业园区调水工程、锡林河河道疏浚工程、小孤山水库、中水回用项目及水资源详查项目。到2010年,城市人均铺张道路面积达到16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热普及率80%,气化率90%,污水处理率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第二节 区域经济

  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多层次、大范围、宽领域、高标准地配置资源,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与我市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巨大生产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中心城市产业集聚作用,加强与区内中东部地区和盟内周边地区合作开发。重点抓好畜牧业产业化开发、电源点建设、化学工业、旅游业等项目。抓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建立东北经济区能源原材料接续基地,主动承接新型资源加工型产业、技术和人才的转移。

  第四章 环境与循环经济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形成市场导向、龙头带动、技术集成、利益驱动、行政服务、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产业开发的新格局。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主体,以围封禁牧区和沙地治理区为重点,以城市周边严重沙化区和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为切入点,逐步向退化沙化草场腹地延伸,进一步加快生态保护和建设步伐,逐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全市生态状况整体好转,重点治理区域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继续实行全境休禁牧,草原生态建设规模达到2068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35万亩。

  第二节 环境保护

  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点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加强煤烟型污染治理。鼓励污水、垃圾处置等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加强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管理,积极开展有机食品产地标识认证。严格防治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污染。加强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争使白音库伦遗鸥重点物种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治保护区。新建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网、水保监测站。

  第三节 循环经济

  以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建设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小循环、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建设中循环、社会层面的废旧资源再利用大循环,重点抓好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五个环节,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循环发展的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加快工业经济生态化改造与建设,完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排放链,高效利用物质、能量和水资源。工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标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厉行节约,倡导绿色消费。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化工),电—粉煤灰—建材、城市污水—中水回用、生态工程—高效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品链。

  第五章 科技教育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 科技

  科技要以引进推广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方向,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持续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注重把现代科技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开发新产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青年农牧民素质。突出抓好高产饲草料种植储存、胚胎移植、奶牛养殖、节水灌溉、生态治理、褐煤干燥、煤基合成油、清洁环保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节  教育

  优先优质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高效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坚持适应发展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扩大优质高中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善实训条件,紧紧结合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和牧区转移劳动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非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新改建10所左右中小学,新建少年宫。

  第六章 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共进,努力构建“和谐锡林浩特”。

  第一节 文化

  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弘扬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和草原文明。加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四级文化网络,提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水平。扶持优秀民族艺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搞好新闻宣传,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新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项目。

  第二节 卫生

  巩固和加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重点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血液安全保障、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医疗服务和应急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大力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牧区医疗卫生基础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消除和降低地方病和传染病。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和完善医疗和药品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高质量的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发挥民族医学特色,加强中蒙药事业发展。新建2所左右综合医院,改建部分苏木镇卫生院。

  第三节 体育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搞好民族体育运动人才培养工作。有选择地发展竞技体育,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增加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现有体育场馆要面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各界兴办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建设体育活动场所,市场化组织大中型体育赛事,推进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新建国际赛马场、博克训练馆。

  第四节 人口和计划生育

  加强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切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优化人口布局,加快生态移民和异地移民,大力转移牧区人口,严格控制牧区新增外来人口,吸纳外地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积极稳妥地引导地区人口机械增长,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第五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强再就业基地建设,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搞好再就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畅通劳动力资源流动渠道。

  进一步搞好“两个确保”,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重点加大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力度。积极开展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困难牧民医疗救助。加快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高度重视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救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继续扶持社会福利企业,重视发展慈善事业。改进扶贫方法,加大牧区开发式产业化、社会化扶贫力度,从根本上推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第六节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光大“团结、求实、奉献、开拓、进取”的锡林人精神,深入实施全民素质工程,培养“四有”公民,全面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唱主角,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搭平台,社会教育成合力”的四育并举教育网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优化未成年人和学生成长环境。强化精神文明载体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主题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做文明市民活动,加强牧区文明创建工作。

  第七节 民主法制与社会秩序

  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使我市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加大地方性规章建设力度,改善法治环境。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打防控一体化,构建“平安锡林浩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推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障公民和基层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加强社会管理,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切实搞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及突发性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安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推进军警工牧共建。

  第七章  改革开放

  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解决经济体制深层次矛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高位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形成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牧区改革。完善草牧场“双权一制”,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和休牧轮牧禁牧制度。规范进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草牧场以股份制等形式向家庭牧场和经营组织集中,实行流转草场只限嘎查范围转移制度,促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牧区综合改革,搞好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经济改制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重点在垄断行业上实现突破。完善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国民待遇,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经营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制,发展经营性产业。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改革,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等预算制度,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行为,积极推行“投资、建设、运营、监督”四公开体制。政府投资的非营利性项目全面推行代建制。加强和改进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实行政府投资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节 扩大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优化投资环境,构建“诚信锡林浩特”,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起点上实施高位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引进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大项目、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优势企业、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利用外资要以吸收外商直接融资为主,注重发展间接融资。加大招商项目推介力度,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定向招商等多种灵活的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出口创汇,拓展外向型经济。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安全宝地,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形成后发优势。加强政策环境建设。灵活运用上级政策,实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加强行政服务环境建设。强化亲商、安商、扶商、富商意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和“一条龙”服务运行机制,提供高效优质的全程服务。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加强监管,改善行风,完善投资者投诉联系协调机制,形成投资者投诉快速反应通道,切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大力改善诚信环境。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构建开明、开放、信用社会。

  第八章  规划实施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的精神,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有关部门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本纲要,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意志,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编制程序,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功能,通过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加强区域规划,改进和完善年度计划,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做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并适时开展对规划的评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将得到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力争进入全区旗县市二十强,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民族更加团结,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向打造全区中东部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草原生态城市、绿色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胜地迈出历史性的新步伐。